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太陽能熱利用專委會主任、中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張曉黎在北京召開的“農村清潔取暖峰會”講話中探討了關于農村太陽能采暖技術應用現狀和技術展望,根據其發言內容,《中國太陽能產業資訊編輯部》執行總編曾衡、編輯李文騰整理的《太陽能采暖向“集中式”和“大型化”方向發展》一文在由國家發改委主管的《中國戰略新興產業》雜志刊登,原文如下:
太陽能采暖向“集中式”和“大型化”方向發展
據相關研究顯示,冬季散煤采暖是造成北方冬季霧霾的重要因素之一,采暖季日益臨近,今年冬天不能燒煤成了百姓尤其是京津冀地區百姓極為關心的話題。太陽能產業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太陽能作為清潔可再生能源,既是免費的資源又對環境不造成任何污染,太陽能清潔采暖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
我國早期的太陽能采暖工程運行已有十余年的歷史,如果算上被動房的實踐則歷史更長。但無論規模還是發展速度均落后于熱水,在2016年完成的3952萬平方米(27664MWth)中,熱水占90%以上,采暖、制冷、工農業應用加起來不到10%。然而,隨著能源革命戰略、大氣污染治理行動等的實施,以及“十三五規劃”的引導,日益擴大的清潔能源采暖實踐,太陽能采暖憑借無環境污染、運行成本低的優勢和技術進步,將會以更快的速度發展,覆蓋范圍也將席卷全國各地適宜地區。尤其在廣大農村住房、學校、醫院衛生院、養老院、公共設施、農業生產設施等領域都有著巨大且長遠的市場前景。
“重點輕熱”是我國能源管理長期存在的問題
我國常說的采暖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山西、北京、天津、河北、以及陜西北部、山東北部、河南北部等十七個省市,地域面積占全國的70%,覆蓋7億人口,小城鎮及農村人口約4億。目前我國集中供暖的界線,位于北緯33度附近的秦嶺和淮河一帶。界限以北的城市實施的是集中供暖,但跟不上城鎮化規模發展的需要。界限以北的農村和界限以南的部分需要采暖的城鄉,雖有少量的局部集中供暖系統,為主的則是分散采暖,由居民根據需要自己安裝供暖設施。
管理職能分散。城市集中供暖主管部門是建設口,農村和非采暖區的供暖主管部門不是很明確。北京目前煤改清潔能源由農委牽頭,山東建立了農村供暖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采暖屬于供熱,還涉及能源管理部門。從部門用能管理角度,采暖還涉及教育系統(學校)、衛生系統(醫院)、工業領域(企業)、民政系統(養老院)等。
供熱是管理短板。“重電輕熱”是我國能源管理長期存在的問題。近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指引下,供暖日益得到我國政府重視。2017年多部委針對北方供暖連續發文。但到目前為止,替代的主要能源仍然是化石能源的“氣”或轉化的“電”;非電可再生能源統計體系尚在研究中;在供熱消費側統計缺失情況下,政府常用的目標引導機制被認為無法實施;可再生能源供熱尚沒有國家層面連續性政策;一些供熱體制和機制上的障礙還有待消除;熱能的計量和價格也部分缺失;熱能的商品化程度較低;供暖管理體制改革還在進行中。
采暖技術需要在實踐中創新、提高。由于政策差異,北京等地早期的太陽能采暖示范設計的太陽能保證率不高,2016年6000戶煤改電提升項目,限于政策和技術原因,太陽能保證率也不高。隨著近幾年北方農村清潔供暖的實踐,技術進步明顯,各地都出現了較為成功的案例,太陽能的貢獻率有較大提高,太陽能運行成本低的特點得到一定體現。業內對太陽能采暖已經總結出以下經驗教訓:采暖要重視建筑保溫性能改造提升;要有足夠的集熱面積;要重視蓄熱技術應用;要重視與輔助能源的結合;要提高系統的可靠性;要通過技術進步降低初裝費;要重視數據采集分析,特別是要應用物聯網技術經過實踐驗證,積累經驗,總結提高。
采暖方式也影響著技術發展方向
國內外的供熱經驗都說明“集中式”和“大型化”具有建設成本低和節能減排的優勢,是未來采暖,尤其是太陽能采暖的方向。截至2015 年底,歐洲地區總計建立235個供熱負荷大于350kWth(集熱器面積>500m2)太陽能區域供熱場,系統裝機容量總計745MWth,并實現與區域熱網并網。其中丹麥共有71個太陽能區域供熱系統,總計裝機容量577MWth,集熱器面積達823838m2。集熱場平均裝機功率達7.3MWth,平均集熱器面積10428m2,年太陽能保證率達50%,60%的建筑采用了區域熱網供熱,超過50萬平方米太陽能集熱器與區域熱網相連,給世界各國提供了啟示。但我國北方農村,目前主要還是推行戶用采暖。近幾年我國出現的北京市延慶180戶的太陽能區域供熱項目;山東壽光10萬m2村供熱站項目;50萬m2鎮供熱站項目;河北饒陽220萬m2園區供熱站項目;以及西藏地區太陽能跨季節蓄熱等項目有望改變農村單一戶用為主的方向,推動我國太陽能采暖技術的全面進步。
太陽能跨季節蓄熱和區域供熱技術與國際水平還有差距。瑞典、德國、丹麥、加拿大等國家都先后在國家科技部門支持下進行跨季節蓄熱關鍵技術的長期研究,一批跨季節蓄熱技術成果已經進入規模應用階段。而我國的太陽能跨季節蓄熱技術研究還沒有列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也鮮有研究機構把太陽能儲熱列為研究方向。盡管我國企業在創新實踐中開展了國際技術合作,如日出東方與丹麥阿康-桑瑪克的合資公司在華成立,與加拿大自然資源部能源技術中心簽署技術合作協議等。但由于體制機制障礙和政策差異,國家層面太陽能蓄熱采暖科技支撐缺失,科技引領作用弱,民營企業應用研究艱難,造成蓄熱和區域供熱技術發展緩慢,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差距。
? 2017 所有版權歸 www.shwrx6.com.cn津ICP備17006296號
津公網安備 12011102000989號
請您填寫以下登錄信息,以便我們及時為您服務!
請您填寫以下注冊信息,以便我們及時為您服務!